对慈善事业的贡献
在泰国,谢慧如先生被称为泰华大慈善家。“先生常对人说,他并非泰华首富,但总以‘取之社会,用之社会’为宗旨。先生始终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他给社会付出了多少!”谢慧如为人慷慨,乐善好施,在泰华社会有口皆碑。1996年出版的《谢慧如先生纪念特刊》曾这样评价他:“善绩绍著,名震中外,慈善风采熠熠生辉的谢慧如主席,历年来对社会公益事业,鼎力捐献,动皆千百万计,总数达数亿铢之巨,在泰华社会,史无前人,他是一位广泛捐款最多的善长”。 有的更这样评价说:“近年先生之热心慈善公益,不仅轰动了全泰华社会,也扬名中泰两国,以至有人形容,谢老的善举,在泰华社会将是‘空前绝后’。”
他对于慈善事业,常常是一诺千金。1991年10月1日,谢慧如先生偕夫人许雪英女士到王宫觐见泰王蒲密蓬陛下,呈献善款73,379,000铢,作为维修五世王挽巴茵行宫中“中国式明殿”的经费。一时轰动整个泰华社会,成为朝野美谈。从1986年开始,除赈济灾民,扶危恤难外,他先后为泰国的
红十字会、朱拉隆功医院、介寿堂慈善会、泰国枢密院慈善基金会、
曼谷天华医院、泰国社会福利院等机构,捐赠了巨额善款。曾先后获泰王御赐五等皇冠勋章、五等白象勋章、四等皇冠勋章、四等白象勋章、三等皇冠勋章、一等皇冠大绶勋章、最高特级达智益尊腊宗诰大绶勋章等。
谢慧如先生不但在泰国广做善事,也把慈善事业做到中国,特别是他自己的故乡。谢慧如对中国的第一笔的善款是1986年对北京中国美术馆所捐的300万元人民币,用于修建馆址。为此,中国美术馆为谢慧如立了铜像,与陈嘉庚像放在一起。这件事在当时的泰华社会引起了轰动。之后他又向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捐款泰币100万铢,并就任该会第一位海外理事。1989年11月谢慧如第一次回到潮州,开始了他对故乡的捐资活动。晚年他在自己的故乡潮州市,以及汕头、
揭阳、
澄海、北京、天津等地,多次捐巨资,兴办各种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其范围涵盖了学校、医院、体育设施、图书馆、报社、教育基金、潮剧事业、改善村道、修建公园、修复古佛寺、优秀市民奖励基金、赈灾等,深受故乡人民的赞扬。
在泰华社会活动中的贡献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谢慧如就开始投身于泰华社团活动之中,先后在潮安同乡会、潮州会馆、中华总商会等泰华重要社团担任要职。1959年,谢慧如担任旅暹潮安同乡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之后,任该会第八届、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第九届、第十届理事会财政,第十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962至1969年间,分别担任泰国潮州会馆第十三届、第十五届、第十六届执委会副主席,以及第十四届、第十七届执委会执委。1968年,谢慧如还担任泰国中华总商会新第一届常务会董。1987年出版的《旅暹潮安同乡会纪念特刊》称:“(谢慧如)先生素抱卓识远见,在肩负侨团重任期间,每当措理要务,莫不当机立断。当其出任本会理事之时,对于创办学校、建筑礼堂、扩建新校舍各项建设,莫不竭力提倡,首献巨款,以为同乡楷模。当其膺任天华医院副董事长任内,曾极力主张加强董事会组织,刷新人事,整顿院务。及其出任中华赠医所监事长时,又号召该所理事,发动建设拍抛猜路新址工作,终于乐观其成。在膺任潮州会馆副主席任内,曾极力主张购置市区适当地点,作为筹建新会馆址之场地,惜其主张不获实现,使潮州会馆之发展史,推迟十年以上。” 从上述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谢慧如虽然已在泰国最具重要性的社团——潮州会馆和中会总商会的核心层中担任重要职务,但他尚未能在泰华社会中一言九鼎。
谢慧如先生在泰华社会中大显身手应则是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此时,谢慧如已是70岁左右的年龄,但身体尚健康。他顺利调整了企业结构,并退居二线,让其大儿子接班管理企业。1985年,他把自己的家产分成七份,自己留下一份,其余分给妻儿子女。之后,开始把精力投入到社会活动中来。1986年至1996年的十年间,谢慧如连续担任泰国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主席。1984年起,谢慧如担任潮州会馆第二十三届、二十四届名誉主席、二十五届、二十六届、二十七届、二十八届和二十九届永远名誉主席。1985年,担任潮安同乡会第二十届名誉理事长。该会从1987年起设置永远名誉理事长,谢慧如连续担任第二十一届、第二十二届、第二十三届、第二十四届和第二十五届永远名誉理事长。此外,谢慧如还担任泰国众多社团的重要职务,如:泰国社会福利院主席、泰国介寿堂慈善会永远名誉主席、泰华文化教育基金会主席、泰国谢氏宗亲总会永远名誉会长、天华医院永远名誉理事长等等。1995年,泰国中华总商会庆祝成立85周年时所出版的纪念特刊中称赞:“谢慧如先生寓泰六十余载,一向都热心为泰国公众和众多的社会团体服务,在社会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对于泰国各社会团体的活动、建筑和协调,先生更是热诚为之效力,贡献巨大,被诸多社团组织推以重任。”又说:“现先生因年事已高,为扶掖后进,对社团职务,虽皆辞卸息肩,但依然备受诸社团崇敬,尊为元老。”可见,此时的谢慧如先生已成为泰华社会的著名社会活动家。
在泰华社会活动中,谢慧如历来以办事果断、处事公道、不存私心、出钱出力著称。晚年尤其乐意为侨团排忧解难,泰华社会中许多难题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得以圆满解决,从而使他获得了泰华社会各界的敬重。介寿堂物业归属问题的妥善处理,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
介寿堂于1963年10月建成,资金募集于当时的华侨。后来在介寿堂内由原介寿堂主席黄作明先生的儿子以参股方式建了一座医院,用以救死扶伤,为社会做善事。医院由黄作明先生的儿子管理。当时介寿堂的地皮产业在做契证用的是黄作明先生的名字,从法律的角度上讲,是属于私产。到80年代末黄作明病重住院时,许多侨领担心黄作明百年之后,介寿堂是公是私说不清楚,要求尽快把这件事理顺,让公产归公,把介寿堂办成真正的慈善机构。“按当时的地皮房价,整个介寿堂可值10亿铢以上。” 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需要既了解当时情况,又是泰华社会中德高望重者才能胜任。1962年介寿堂筹建过程中,谢慧如曾任筹委会的财政股委员兼建筑股顾问,对当时的情况十分了解,加上他的人格威望,大家推举他来处理这件事。谢慧如亲自到医院看望黄作明先生,表明必须改变介寿堂房地产契证的户主的道理,双方商妥处理的办法。得知介寿堂要补偿黄作明的儿子对于医院建设的投资尚欠缺资金,谢慧如先生还主动捐资500万铢。从而使最为泰华社会所关注的介寿堂归属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之后,介寿堂改名为介寿堂慈善会,成立董事会进行管理,成为泰华社会一个知名的慈善机构。谢慧如的努力赢得泰华社会高度赞扬。1993年3月27日介寿堂慈善会第一、二届委员会交接仪式上,该会永远名誉主席郑午楼先生致词时特别提到:“这个功劳应归于现在介寿堂慈善会永远名誉主席,我们的谢慧如先生。他出的力很大,才能够实现公物‘完璧归赵’。…… 大家用非常平和、非常合理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使之很完美,我觉得是非常难得的。所以我刚才说谢慧如先生立了大功。”